全文共3484字 | 阅读需7分钟
▲大吴哥激光雷达扫描图
高棉帝国是曾经的中南半岛强国,而吴哥城也是当时中南半岛最大的城市。高棉帝国作为一种以城市为核心,区域整合-属国支配的国家。要想维持吴哥这个巨型城市和区域权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必要的。
如果军事不够强大是无法获得大量劳动力的,也就没法调动各地资源修建这震惊世界的城市奇观。吴哥窟目前给人就已经够震撼了,而当年的吴哥建筑群不少屋顶浮雕还有雕像,都是用黄金宝石装饰的。
▲吴哥建筑复原
展开剩余93%▲苏利耶跋摩二世浮雕复原
所以本文根据柬埔寨吴哥王朝的城防和兵种来说说,让读者对吴哥王朝的军事实力有个大致的认识。
这里先说下吴哥的城防,其实所谓的吴哥是一个大概念。吴哥是由大吴哥(王城)和南面的小吴哥(吴哥窟)其他一系列建筑组成,之前考古人员认为吴哥有七十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指的就是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周边广泛区域。
▲吴哥城墙
而国王和王族成员和各级官员居住在大吴哥王城,之前提过吴哥城墙周长十二公里有五个城门。城墙是石块砌成的差不多七米高,但是没有垛口也没有瓮城和敌台,而城门是典型的塔门。
▲吴哥区域卫星图
虽然没有典型的防御结构,但是《真腊风土记》记载了:城之上,间或种桄榔木,比比皆空屋。说明吴哥城的石墙后面也有土坡,现存的土坡上曾经存在的空屋也可以当做工事。相对于城墙,吴哥城还有极其宽的护城河。近百米的护城河也可以削弱对方军队的攻势,所以大吴哥城的防御效果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够用的。
历史上阿育陀耶就进攻过吴哥城,第一次阿育陀耶包围了吴哥城一年,在援军被击败以及两个统治者先后去世才攻下。而第二次则是因为混入内奸,在城门被打开情况下得手。这两次实际战例说明城防体系中当地还是够用的,并且第二次沦陷是在双方出现火器的情况下。
说完城防再说说军队,因为传世文献有限,所以学者们根据浮雕和碑文推测当吴哥王朝的军事力量。
从浮雕来看,象兵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文献记录高棉帝国巅峰时期有战象二十万。东南亚盛产大象。吴哥浮雕中大象的作用,相对于直接冲锋,更多的是承担射击和指挥平台。因为长时间接触大象,大象的优缺点高棉人再熟悉不过。
大象虽然高大吓人,但是智商很高性格敏感。一旦大象受到惊吓刺激自己一方反受其害,所以这吴哥浮雕中真正用来冲锋的象兵很少,冲锋的象兵有钩镰枪和弓箭或者标枪,并且大象本身也携带武器。
从发现的更多战象浮雕来看,战象更多的是担任远程射击和指挥平台。因为战象高大(亚洲象肩高一般在两米以上)所以无论是射击还是观察敌情都是非常理想的。从大象上的载具来看,当地大象的载具相对简化,有的甚至只用个类似网兜的物体放在大象身上。
▲纪录片中对吴哥军队的影视复原
从下图中六个在大象上的战斗人员的状态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拿着小旗,身上还有护甲,手拿着标枪很明显是指挥人员。
目前从吴哥出现的高棉象兵中,标枪和弓箭是主流兵器。除了标枪和弓箭,还有在大象身上安装双弓床弩的。
▲纪录片中的高棉骑兵
然后说说步兵,对于象军来说虽然大象很威风。但是没有步兵的掩护那是不行的,从一些碑文和其他记载来看,一个大象要配备20-30个步兵掩护。根据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说法,当地士兵主要兵器是盾牌和标枪,左手拿着藤牌,右手拿着标枪,也没有什么护甲和弓箭以及炮石。
虽然浮雕上不少士兵形象和周达观说的相符,但是从一部分浮雕来看一部分士兵还是穿着护甲的,但是材质不清,考虑当地气候大多可能是非金属战甲。当地气候炎热,也不适合长时间穿着战甲,所以周达观看到的也不是很全面。
从浮雕刻画的士兵来看,盾牌分为圆形和长条形,圆形盾牌不大,直径根据人的身体比例,大概在四十厘米左右到八十厘米。这种圆形盾牌依然在近代柬埔寨一些山地部落中能看到。
圆形盾牌往往和标枪搭配,而长条盾牌除了标枪还有单手刀。长条形盾牌相比圆形盾牌防御面积更大,从长度来看大概可以遮住身体三分之二区域。二者经常在同一支队伍出现,根据不同任务分配盾牌使用。
吴哥浮雕中标枪手的比例非常高。不论是周达观的记载还是浮雕艺术形象都表明标枪手是高棉军队的核心主力。从标枪和人物比例来看,长的可到两米,而短的也有1.2米。
短标枪更多的出现在象兵上。士兵使用的标枪除了投掷,也有格斗功能,这一点可以从浮雕上看出来。虽然从壁画来看枪头不大,但是从现在一些山地部落的武器来看,标枪枪头不小。真要是十几个人一起投射,大象都会被秒。
▲高棉军队与占人作战
▲手持标枪和圆盾的部落武士
▲纪录片中的柬埔寨君王阇耶跋摩七世
▲吴哥窟中背负床弩的战象(左)
▲库伊刀
除了弓箭标枪,刀也是普遍装备的兵器,吴哥浮雕上的刀大概分两种,一种类似缅刀,刀头较宽刀身相对较直。另一种是库伊刀,类似一种长杆刀,只是刀杆和刀身不在一条直线上。冷研曾经的《见过长柄弯刀,但你见过长弯柄刀吗?探秘东南亚特色库伊刀》提过这种刀。剑也有装备,剑的款式受南亚影响并且主要是军官装备。
▲浮雕上的高棉步兵形象
▲浮雕上的刀剑
相对于周达观缺少记载的弓箭,根据柬埔寨的气候来看。当地不适合筋角弓,从形状上来看也不像反曲弓或者反曲程度很大的弓。并且这些弓的体积都不大,从图像来源看,吴哥窟还有大吴哥城的浮雕壁画远远早于周达观前往吴哥的时间。
所以是否因为长时间战争导致弓箭手比例下降,使得周达观观察不仔细,这就不得而知了。现在也有工匠根据吴哥浮雕和当地习惯复原,但是从浮雕来看,这些弓拉锯不大,不知道是不是习惯问题,所以弓箭力量不确定。
▲浮雕上的弓
▲床弩复原
说完步兵的兵器再说床弩,相对于战象上的床弩来说,步兵的更大,但是因为浮雕艺术方式没有发现绞盘。有说法床弩从东亚传入,目前发现床弩浮雕基本来自大吴哥城内所以仅作参考。
吴哥王朝的床弩安放在手推车上,大小和民间复原的一些床弩差不多。床弩的结构是双弓弩而不是三弓弩。操作人员也不多,浮雕上可能是把人员数量进行了简化。从一些浮雕来看,一个床弩操作至少要两个人,浮雕上的单人大象双弓弩和单人车弩不现实。
除了床弩,还发现过一些战车,多属于礼仪性质。但下图里的是从吴哥浮雕中发现一种战车,读者看这种战车这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两个举着标枪的士兵,配上两块盾牌上面还有旗帜。
因为画面原因,实际上应该是有两个人推车,但是画中就出现一个人。这盾牌上还有旗子。但这种周达观没有提过,并且发现很少。
说完象兵和步兵然后说说骑兵,骑兵虽然相比象兵和步兵在浮雕上来说是少数派,但是意义也很重要,从骑兵兵器来看,有刀标和枪,下面浮雕上的四个骑兵有两个拿的是缅刀,另外两个拿的是库伊刀。以骑射为主的弓骑兵很少发现或者说没有发现,反倒是拿标枪或者刀盾冲锋很多。
▲高棉骑兵击杀占族骑兵
▲浮雕上的高棉骑兵
说完兵种和兵器,在古代旗帜也是一项重要军事工具。从浮雕来看当时高棉帝国存在多种旗帜,说明军队也是有明确的组织性的。
除了兵种相对齐全的陆上力量,吴哥王朝还有属于自己的水上力量。冷研以前的《长的像中国的龙舟,柬埔寨高棉帝国的划桨战舰,威力究竟如何?》就介绍了吴哥王朝的战船。这种战船主要在洞里萨湖和其他内河使用,相对强大的陆军而言,高棉水上部队相对较弱,以至于发生过占城水师奇袭吴哥事件。
▲高棉大战占城
综合来看当时吴哥王朝的陆军是由象兵骑兵步兵组成的,以步兵为主象,兵作为攻坚力量并配以骑兵,并且有一支相对完整的水上力量。从军队规模上来看,阇耶跋摩七世时期号称拥有战象两万,从一些兵记录来看比如越南记载高棉出兵两万进犯边境记录。所以吴哥地区紧急动员十万甚至二十万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质量不敢保证。
总的来说从军队规模和兵种配置来看,吴哥王朝确实是地区强国,但是随着傣族人的不断南下和越南向南扩张,这个曾经的中南半岛强国也迎来了真正的对手。
历史上高棉雄主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曾经攻打过越南,但是面对越南地方部队被多次痛击。面对曾经的傣族雇佣兵自立单干,吴哥王朝也是无可奈何,周达观就说过因为和傣人的战争,导致北方不少村庄荒废。
面对郡县制的越南和封建领主与城市曼陀罗体系结合的泰国,吴哥王朝可以说没有任何优势。下面这张图看似高棉疆域很大,但是当时更看重的是核心区而不是简单的地图填色。
此外因为当地的血统继承习惯也导致内部争斗,虽然环境加外敌入侵。在吴哥最后一次被攻破后高棉人选择迁都,虽然有反击胜利。吴哥区域也曾得到过一定维护,但是当新都龙卫城Longbek被攻破后,曾经的大都城吴哥也彻底荒废于雨林之中……
参考资料
(1)跨地区文明互动下东南亚古代都城规划研究曹康、林新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未来城市规划与设计)》
(2)14-19世纪柬埔寨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基于《柬埔寨王家编年史》的视角
《吴哥王朝的军队:高棉帝国的军事结构与兵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发布于:江苏省天金策略-上海配资之家-股票配资系统-普通人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