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个印象,觉得西藏偏远,生活肯定不容易。
但一个现象却让人纳闷,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外出务工的人潮,唯独很少见到西藏同胞的身影。这背后不是因为封闭,恰恰相反,是因为人家在家门口的日子,可能过得比许多背井离乡的人还舒坦。
说白了,这片土地给当地人的回馈,远超外界想象。
别只看风景,看看人家的钱包
首先得抛开老旧滤镜,西藏的经济账本其实相当亮眼。去年当地经济增速达到了惊人的9.5%,这个数字把广东、江苏这些沿海经济强省都甩在了后面。
经济发展快,老百姓的口袋自然就鼓了。
数据显示,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3万元,超过了全国平均线。要是单看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全国都能排到第11位。更别提还有另一个口径的数据显示,人均收入达到了6.5万元,城市居民一年花在消费上的钱都超过5万,比山东的居民还能花。
这意味着,在西藏生活,收入和消费水平已经不输内地很多地方。
当在家门口就能赚到足够的钱,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份外出闯荡的必要性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守着金山,何必去挖煤
钱从哪儿来?答案就在他们脚下的这片高原。
这里的自然馈赠,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每年春夏之交,那曲、昌都等地的农牧民就会上山采挖冬虫夏草,这可不是简单的农活。
短短一两个月的忙碌,换来的收入,常常能顶得上一个普通白领辛辛苦苦大半年的工资。
一根品相好的精品虫草,市场价就能卖到上百元。
等虫草季过去,松茸、贝母、藏红花又接踵而至,这些都是市场上抢手的高价值特产。
除了“靠山吃山”,畜牧业更是许多家庭的硬核支柱。全区的牛羊存栏量超过1700万只,平均下来,每个人都能分到5只。
对于那些搞规模化养殖的家庭来说,一年卖卖牛羊肉、酥油、奶渣,收入几十万是常有的事。
就像老扎西,他没选择外出,而是把家里吃不完的牦牛奶做成酸奶糖,开个直播就在网上卖向了全国。不仅自己换了新车,还带着村里人一起干,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守着自家的草原和牛羊,就能把生活经营得如此滋润。
国家给的“定心丸”与年轻人的新玩法
除了自身资源丰富,强大的政策支持更是让当地人有了十足的底气。国家在西藏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从养老、医疗到住房、教育,一张巨大的保障网覆盖了所有人。
就算暂时没有稳定的工作,基本的福利补贴也足以让生活过得安稳舒适。
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青藏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贯通,让曾经遥远的雪域高原与内地市场紧密相连。
牦牛肉干、青稞酒这些特色产品,如今能轻松销往全国各地。
交通便利了,旅游业也跟着井喷。
去年,西藏新增了大量的民宿和旅行社,每年六千多万的游客涌入,直接带动了餐饮、向导、运输等一大批行业。
这些工作机会就在家门口,既能赚钱又能守着家,何乐而不为?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的西藏年轻人观念也在变。超过九成的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家乡发展。
政府给创业补贴,银行批低息贷款,他们开藏毯作坊、搞现代化牦牛养殖,收入一点不比在大城市“996”差,生活质量反而更高。
离不开的故土,融不进的外乡
当然,选择留下也不全是经济考量。身体和文化,是两个无法忽视的因素。
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西藏人的心肺功能已经完全适应了缺氧环境。
如果贸然去到低海拔的内地城市打工,反而容易出现头晕、胸闷等“醉氧”反应,身体上的不适就劝退了很多人。
更深层次的,是对家乡文化的眷恋。藏历新年、雪顿节,热闹的节庆氛围,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的温暖,空气中弥漫的酥油茶香,这些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方式。
为了打工而放弃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一道无形的墙。
与其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重新适应、融入,不如在自己熟悉且热爱的土地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不是一个关于贫穷或封闭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富足与选择的故事。
他们守着自然的馈赠,乘着发展的东风,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家门口就端稳了“金饭碗”。
当一个人在故乡就能实现安居乐业,拥有事业和生活,那份背井离乡的苦涩,自然就没了必要。
这份扎根于土地的踏实与安稳,或许正是这个浮躁时代里,一种令人羡慕的幸福。
天金策略-上海配资之家-股票配资系统-普通人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